《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节选)》&心理知识扩充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节选)》&心理知识扩充
飞鸟老师点评
精神卫生健康法对心理健康、精神障碍的治疗送医界定了范围,可以作为辅导员心理相关案例分析、突发事件决策的重要依据。相关内容也曾出现在辅导员考试选择题中。
TIPS
在文件部分,有老师精心绘制、标注的思维导图和知识点,橙色代表这部分内容常考客观题;绿色代表重点论述;蓝色代表这部分内容常考简答题;灰色部分代表注释。
【文件】
一、总则
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姓名、肖像、住址、工作单位、病历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身份的信息予以保密;但是,依法履行职责需要公开的除外。
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
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
禁止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家庭暴力,禁止遗弃精神障碍患者。
二、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公共安全事件等可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事件,学校应当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
教师应当学习和了解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正确引导、激励学生。
学校和教师应当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沟通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心理咨询案例可以用)
医务人员开展疾病诊疗服务,应当按照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的要求,对就诊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发现就诊者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
家庭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关爱,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提高精神障碍预防意识;发现家庭成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帮助其及时就诊,照顾其生活,做好看护管理。
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提高业务素质,遵守执业规范,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
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
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尊重接受咨询人员的隐私,并为其保守秘密。
三、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除个人自行到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外,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的近亲属可以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医疗机构接到送诊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不得拒绝为其作出诊断。
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
诊断结论、病情评估表明,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其实施住院治疗:
(一)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
(二)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
精神障碍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发生或者将要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没有其他可替代措施的情况下,可以实施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应当遵循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并在实施后告知患者的监护人。
禁止利用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惩罚精神障碍患者。
自愿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可以随时要求出院,医疗机构应当同意。
精神障碍患者出院,本人没有能力办理出院手续的,监护人应当为其办理出院手续。
心理治疗活动应当在医疗机构内开展。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不得从事精神障碍的诊断,不得为精神障碍患者开具处方或者提供外科治疗。
精神障碍患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或者触犯刑法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处理。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自我评价正确、人格完整、社会适应能力强。
五、大学生常见的精神障碍类型
大学生以情感类精神障碍为主,主要表现为焦虑、强迫、抑郁、躁狂、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1.焦虑障碍的常见表现
焦虑和烦恼。焦虑和烦恼的程度与现实很不相称,终日心烦意乱、坐卧不安、忧心忡忡、恐慌地预感不幸即将降临。
运动性不安。紧张不安、来回走动、不能静坐、搓手顿足。
植物神经功能亢进。心悸、心跳加快、气促和窒息感、头晕、多汗。
过分警觉。易惊吓,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跳反应,难以入睡和易惊醒以及易激惹。
2.强迫障碍的常见表现
强迫症患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患者能认识到这些强迫动作是无意义的,会试图进行控制,但是又无法控制,即表现为强迫和反强迫。
强迫观念: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这些念头是不受欢迎的,且很难被消除或控制,患者意识到这种观念是不合理的、过分的、不适宜的,因此,他们总会试图用另外一种想法或行动来压制或协调这些想法。
强迫行为:固定仪式(洗手、检查、擦写)或心理活动(如数数、祈祷等)。强迫行为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或减少焦虑、逃避恐惧的事件或情景,但这些行为显然是过度了的。最常见的强迫行为是检查核对、洗手和计数。
3.抑郁障碍的常见表现
心境症状:不高兴、难过、低落、闷闷不乐、情绪低沉、看问题负面、兴趣减退,过去有愉快体验的事情,已经不再能唤起愉悦心情;
认知症状:病人会有脑力下降,比如记忆力、注意力、反应速度语速变慢、语量变少,感觉到思维变得钝、变得慢,会有负面的想法,对自己的评价、对未来的想法负面居多;
躯体症状:病人会有生理不适,比如睡眠障碍,可能会有入睡困难、早醒,严重时会有彻夜不眠,会有食欲下降、不想吃东西或者不饿。还有各种生理不适,可以反映到各个器官,比如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憋气、气短、头晕、头痛、腹泻、腹胀,以及各种疼痛,对痛的感觉会很敏感。
4.躁狂障碍的常见表现
躁狂症是一种精神障碍,其主要特征是情绪极度高涨和活动度增加,可能有好冒险行为、睡眠问题、过度活动或多任务处理、多食或食量减少等表现。
5.双向情感障碍的常见表现:
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交替。
6.精神分裂症的常见表现:
妄想:妄想的内容多种多样,且以患者为中心展开,如被害妄想(坚信有人迫害、跟踪自己)、关系妄想(认为别人的行为是故意针对自己的)、嫉妒妄想(坚信配偶对自己不忠)、钟情妄想(坚信自己被某异性看中、所爱)、影响妄想(认为自己的言行受外界某种力量控制)、疑病妄想(深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等。
幻觉:幻听是最常见的一种幻觉,内容常常是言语,如听到有人对其进行评论(夸奖、赞美、批评或指责等),称为“评论性幻听”;听到有人对其下命令,让其去执行某项活动,如离家出走,称为“命令性幻听”。另外,幻觉还包括幻视(看到某些画面或图像等)、幻嗅(闻到特殊的香气或臭味)、幻触(感到皮肤有接触、针刺、虫爬等异常感觉)等。
六、心理学中的四种气质类型
最早提出气质学说的是古希腊的医生兼学者希波克拉底。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黑胆汁、黄胆汁。它们的不同比例的配合形成了人们的气质差异,哪种体液占主导成分,便形成哪种气质,因而就有了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胆汁质四种气质类型。每种气质都有其相应的行为风格。虽然仅根据四种体液说明气质的差别不合乎现代医学的认识,但这种象征性的分类有其合理性,因而一直被沿用至今。
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科学地解释了气质的产生。他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独特的、稳定的组合,构成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四种典型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弱型(抑制型),分别与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四种气质类型即四种典型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行为表现。
1.多血质
多血质表现为外向和稳定。这种人有朝气、热情、活泼、爱交际、有同情心、思想灵活;也容易出现变化无常、粗枝大叶、浮躁、缺乏一贯性等特点。他们是职业多面手、专长多、能力强,精于调整、调和各类关系。
2.粘液质
粘液质表现为内向和稳定。这种气质的人平静,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不为无关事情分心,埋头苦干,有耐久力,态度持重,不卑不亢,不爱空谈,严肃认真;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因循守旧,对事业缺乏热情。他们适合从事细心、严谨的工作,比如科研工作者。
3.抑郁质
抑郁质表现为内向和不稳定。这种气质的人体验情绪的方式较少,稳定的情感产生也很慢,但对情感的体验深刻、有力、持久,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抑郁质的人为人小心谨慎,思考透彻,在困难面前容易优柔寡断。他们适合从事校对、排版、检察员、雕刻工作、刺绣工作、保管员等工作。
4.胆汁质
胆汁质表现为外向和不稳定。这种气质的人热情直爽,精力旺盛,但容易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易感情用事。胆汁质人适合从事工作节奏较快的行业,比如销售、紧急医疗救援、记者、广告策划等。
气质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都有它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事实表明,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人,既可以成为品德高尚、有成就、有益于社会的人,也可能一无所成。每一种气质都有一些特征有利于开发智力和获取成功,也都有另一些不利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气质特点上扬长避短、自我调节,有助于人们获得更大的成就。
七、大学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生活适应问题。大一新生中比较常见,家庭、受教育环境、成长经历等相差很大,到大学后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全面的调整适应。
2.学业问题。大学是高中学生向往、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放弃许多兴趣爱好甘于在题海中跋涉的精神支柱。进大学后部分学生为了保持自己在中学的优势,废寝忘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还自己学一些社会急需课程,再加上英语、计算机的考级使他们处于超负荷运转中。巨大的心理落差还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除了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由老师或家长强行代办之外,大学录取时进行专业调剂也让他们无法就读自己所喜欢的专业。而在一些重点院校还有这样的特殊原因:由于学生们在原先所读中学都非常优秀,但是一进大学就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普通人”,彼此实力相当,优越感的丧失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而与此同时,又有部分学生则感到考入大学如释重负,因而即使感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提不起努力学习的兴趣。
3.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从家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甚至回避参与任何集体活动,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学生因对己对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
4.性格和情绪不稳定问题。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暴风雨时期”,生长发育极为迅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飘忽不定,容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会因一点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调试能力较低,并由此导致心理和行为偏差。不过大多数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成功化解了自己的低落情绪,迅速呈现出积极的精神面貌:但是一部分大学生却“在泥潭里越陷越深”,甚至走向极端。
5.恋爱与性的问题。大学生的性心理障碍问题也很令人担忧。大学生一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这时的青年有了性冲动和性要求,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与爱情。由于性心理的不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羞涩,甚至不正确的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此外,因就业压力过大、家庭经济困难、生理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也较多,有的是因一些突发因素造成的,有的是长期困扰造成的,有的是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有的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6.求职与择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和忧虑。
7.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真题再现】
一、选择题
二、名词解释、简答
🧑🏻飞鸟老师讲答题思路:名词解释和简答是答案相对固定的题型,作答时只需将原文默写上去即可。答题时,建议根据分值、版面情况,调整答题内容:分值高,版面大的,尽量把小标题后面的扩充内容写上去,反之可酌情少写或只写标题。请大家在备考时尽可能准确背诵,实在记不住的,可以先背诵关键词,关键句。
[简答]大学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出题学校答案出处